“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自2015年启动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在语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开展顶层设计,制定规范标准,研发技术工具,开展田野调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研究和开发应用。今日,语宝正式推出“语宝有约”系列专栏,邀您一起和我们倾听语保人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语保人—— 汪国胜教授。 汪国胜,湖北大冶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常务理事,语保工程湖北省首席专家。 汪国胜教授
汪老师,您好!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正式启动语保工程,您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语保工程湖北省首席专家,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语保工程在湖北的布点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汪国胜:湖北共有 80个市县,分布有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湖北方言处于南北方言、官话和非官话的过渡地带,方言复杂,情况特殊。国家语委给湖北规划了 50个调查点,我们自筹经费,补充调查了 30个点,实现了湖北方言调查的 全覆盖。语保工程是一项迫在眉睫、史无前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我们是想借这次难得的机会,全面记录和系统保存湖北方言的实态,为学界、为历史留下一份有价值的方言文化资料,不至于因方言调查点的缺失而留下永远的遗憾。现在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有意义的,付出是值得的。目前正在编写 《中国语言资源集·湖北》。《资源集》只收录了国家语委规划的50个点的材料,余下30个点的材料我们也会通过别的方式发表出来,作为《资源集》的补充。 关于湖北方言,我们都知道,早在1936年,赵元任、丁声树等先生对当时湖北71个市县中64个市县的方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48年出版了《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省的方言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报告》“成为方言调查报告的一个模型”。80多年过去了,如今您带领湖北的语言学者参与语保工程,再一次对湖北方言开展大规模的调查。语保工程与当年赵元任等先生的调查相比,有哪些显著特点呢? 汪国胜:上个世纪30年代,赵元任等先生对湖北方言所做的大规模调查,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上的一个壮举,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仍然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打造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如果要比较两次大规模的调查有什么不同的话,我想这种不同可以用“四更”来概括。第一是 更全面。这是就调查范围来说的。赵先生只是调查了64个市县,还有潜江、谷城、远安、宜城、建始、五峰、咸丰7个市县未做调查,未能实现调查范围的全覆盖;语保工程调查了80个市县,实现了湖北方言调查的全覆盖。第二是 更系统。这是就调查内容来说的。赵先生的调查偏重语音,词汇条目很少,语法更少涉及;语保工程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个语法例句,还有相当数量的话语材料,调查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一些,也丰富一些。第三是 更地道。这是就调查对象来说的。在方言选点和发音人的选择上,语保工程比赵先生的调查更严格,而且是实地调查,因此所调查的方言应该说更地道,更具有代表性。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赵先生的调查都是在武昌进行的,选点也并非城关,发音人大多是武昌读书的高中学生。第四是 更先进。这是就调查手段来说的。语保工程除了要求纸笔记录,还对每项调查内容同步进行了音像摄录,更好地保留了方言的原生状态。赵先生的调查也做了录音,但没有录像,技术手段不及现在的先进程度。上面所说的这些不同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就当时来说,赵先生的调查也是很先进的,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科学准确的方言历史文献。 这些年来您一直在积极推动湖北的语保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您经历了哪些难忘的事情? 汪国胜:语保工程湖北项目从2015年试点到现在,已经过去5年,确实经历了不少让人难忘的事情。记得2015年5月26日,田立新司长一行专程从北京到十堰市房县,对湖北的语保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我和湖北省教育厅分管副厅长、省语委办主任陪同。田司长他们到达机场已是晚上,顾不上休息,连夜赶到房县。房县是山区,出了高速,就是盘山公路,路况很差,不光路窄,而且蜿蜒曲折,忽上忽下,加上夜间行车,不免让人提心吊胆。在第二天的工作座谈会上,田司长特别强调了语保工程的重要意义和质量要求。这次的调研,对我触动很大。我深切体会到国家对语保工程的高度重视,也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历史。 最近一件让人难忘的事情与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语保湖北项目每年年终都要召开一次工作会。2019年的工作会于2020年1月15日-16日在三峡大学举行。会议内容,一是总结2019年的语保工作,二是推进《资源集》的编写。与会人员除了各调查团队和课题负责人,还有省语委办的领导,近40人,多数人需经汉口站乘高铁去宜昌。新冠肺炎的源发地“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离汉口站很近。我和华中师大的几位老师坐车去汉口站,就路过海鲜市场,并在熙熙攘攘的汉口站候车将近一个小时,16日又返回到人流如潮的汉口站,大家全然不知这儿已经是高危疫区,有病毒感染的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害怕。幸亏老天对语保人特别开恩,无一人感染。 语保工程二期开展在即,对于湖北方言的调查,您认为还需从哪些角度着力? 汪国胜:目前我们想做的有两项工作。第一项是 湖北方言重点调查。严格来说,语保工程还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了解方言的基本面貌。下一步,我们将计划从湖北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中,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对湖北方言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其实这项工作已经启动,我们想借语保工程二期继续推进。第二项工作是 湖北方言词典编写。方言词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种方言的全貌。要编出一部高质量的方言词典很不容易。我们想分两步来实施。先编单点方言词典,初步计划选择12个点,西南官话6个,江淮官话和赣语各3个。这项工作也已部署,作为样本,已经编出《黄陂方言词典》。 前段时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积极响应国家需求,您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携手,共同组织并发动湖北语保团队积极参与战“疫”行动,连夜完成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您是怎样和湖北的语保团队攻坚克难的? 汪国胜: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湖北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国家派出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为了帮助援鄂医护人员解决医患沟通的方言障碍问题,助力湖北的抗疫战斗,教育部指导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人员成立了40余人的“ 战疫语言服务团”,突击研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湖北语保人,当义不容辞,全力参与。接到任务后,我们紧急动员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等 9所高校的调查团队,迅速投入工作。特殊时期,条件受限。发音人怎么选?团队成员有的自己上,有的请家人或朋友发音,但须确保方言纯正。不能出门怎么办?书房就当录音室,务必确保音频符合语保技术要求。为了抢时间,大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方言通》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鄂州、荆州、宜昌、襄阳等9市方言文本的编制和方言音频的录制任务。看到老师们这种敬业忘我的精神,我很感动。 作为“战疫语言服务团”的一线代表,您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参与此次行动的感受? 汪国胜:参与这次服务行动,我确实感受颇深。首先,能够为抗疫做点实事,贡献微薄之力,感到欣慰,我想这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感受。其次,我们的语言研究、方言研究不能是象牙之塔,要 面向国家需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社会需要语言服务,语言需要服务社会。这次的行动,是语言服务社会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方言的开发利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可以说,方言开发,天地广阔;语言服务,大有作为。第三,从这次的服务行动中我们看到, 方言区的方言交际还是活跃的。事实上,方言交际是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方面,这既是一种现实需要,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方言的感情。我们说,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方言的保护传承是并行不悖的,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以弱化甚至消灭方言为目的。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护语言生活的丰富性。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实施语保工程的意义所在。
【转载】汪国胜:湖北人的湖北方言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