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植物零灭绝”的目标高吗?
有研究评估显示,全球大约21%—44%的维管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相比于动物保护工作,我们在植物保护上的投入仍然较少。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植物保护工作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近日,围绕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研究员高力行(Richard T. Corlett)在《植物科学趋势》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论文,对植物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陆生植物零灭绝”的目标,进而引发了国内外同行的讨论。
“相较于动物保护工作,植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高力行首先指出,“许多植物种类丰富的地区缺乏充分的本底调查,加之不同地区和植物标本馆在标本数字化方面的进度不同,以及错误鉴定、早期标本采集信息错误解读等因素,导致缺乏全面、准确的野外分布数据,造成全球、国家和地区水平的植物保护现状评估工作都进展缓慢。”
目前的各类迁地保护大多是在物种水平开展的,但高力行认为,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护植物的遗传信息,需要保护不同分布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种群。考虑到有限的保护资金和空间,需要对植物保护工作提出更加精确、综合的保护要求。
“就地保护是植物最理想的保护方式,就地保护依赖各类保护区,而保护区在划定时往往主要考虑保护特殊的景观类型或者脊椎动物种类,对濒危植物的考虑较少。”高力行表示,针对濒危植物的分布情况,设立面积相对较小的植物重要区域或微型保护区,能以相对小的成本实现对某些濒危植物的针对性就地保护。
研究指出,未来的植物保护工作应积极采用各类方法的优点,开展综合保护,以实现在有限的迁地保护空间中,结合种子库等各类保护设施,保存能代表植物完整遗传信息的多个植物个体。高力行还特别呼吁,将“陆生植物零灭绝”设为长远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美国莫顿树木园教授Charles H. Cann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Manuel Lerdau在《植物科学趋势》发表评论指出,对绝大多数地区来说,这一目标的可行性太低,它将成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他们强调,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应该与已有的各类资源以及预期结果相匹配,保护90%的陆生植物物种已是理想目标。
对此,高力行给出回应表示,如果只是满足于保护90%的植物种类,按照过去250年间可证实的灭绝植物数量计算,还可以允许37000多种植物灭绝,这将带来全球水平的灾难。他不接受“灭绝的植物都是被自然淘汰”的观点,因为植物未来的灭绝风险,大多与人类世气候变化以及生境丧失有关。
“人们不应在掌握各种植物保护的技术方法时,却沉默地接受更多植物的灭绝。对‘零灭绝’的目标,失败主义者认为终将失败,而乐观主义者将愈战愈勇。”高力行坚信。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tplants.2023.03.019
https://doi.org/10.1016/j.tplants.2023.06.010